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范一飞:数据已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

来源:金融理论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在数据元素、数字技术等“新动能”的催化下,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而智慧金融则为金融业转型升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在数据元素、数字技术等“新动能”的催化下,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而智慧金融则为金融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战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范一飞表示,数据已经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从“千人千面”的创新产品设计到“一人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除虫救优”的业务流程优化到风险与安全防控“去风险安全”,金融创新与发展始终是分开的。不要打开数据的强力支持。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充分释放数据潜力,点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引擎”。

在数据治理方面,建立涵盖采集、处理、分析、使用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统一数据标准和规则,做好分类工作,构建企业级数据字典和资源目录,努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易用性。在数据共享方面,坚持最小必要性和专业化的原则,探索应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证原始数据不外出的前提下规范数据共享。域,使数据不可见,数据的价值不变。 .在数据应用方面,加强金融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的互联互通,利用联合建模、图计算等手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服务能力,深入挖掘数据综合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的影响。多方位赋能民生。在数据保护方面,严格执行《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机制,采用隐性查询、去标签等措施严格防止数据误用和滥用,有效保证财务数据和个人隐私的安全。

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一飞表示,金融业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新趋势,着力建设科学、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金融转型创新的“数字基地”。从数据中心效率、综合功能定位、区域布局、电力保障等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智能运维机制多场景协同、多节点一体化管控。高可靠、多层次的数据中心容灾系统,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在算力系统扩容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稳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部署先进技术和适度规模的边缘计算,探索建立行业公共计算基础设施,支持金融即时计算资源的高并发、高流量服务 金融服务的需求为金融服务的高效运行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网络通信速度方面,优化建设高可靠冗余网络架构,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应用,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打通“云管理端”四个层次端”实现网络资源虚拟化和智能流量调度,实现运营管理自动化,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交易流转效率。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安全普惠、创新易用、长期演进”的设计理念,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对真实用户和大户进行试点验证。多地分批次规模集中测试,全面测试人民币数字业务系统的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民币数字化规则和制度有待完善,受理环境有待优化,支付体系有待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从供需两方面着手,持续优化数字人民币底层业务能力和基础技术平台,积极赋能外部各方,共同努力。构建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范一飞说。在规则制定方面,在集中管理、统一认知、实现防伪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民币数字化结算效率和隐私保护强的优势。既不能完全按照账目管理,也不能按照钞票的要求进行复制。这应该被打破。必须打破的,被束缚的必须被束缚。在技??术实施方面,我们将充分发挥指定运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和专业经验,持续进行技术迭代,保持整体先进性,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支持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的交互,并推动不同运营机构的钱包和数字 人民币钱包与银行账户的互联互通,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两级运行机制,研究激发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长效机制,营造激励相容、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各方的创造力和创造力,探索行业主体共同参与、竞争评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满足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和不同场景的需求,增强数字人民币的包容性和可用性。 (经济日报记者钱青妮)

文章来源:《金融理论探索》 网址: http://www.jrllts.cn/zonghexinwen/2021/0911/464.html



上一篇:央行数字货币:从理论走向实践!去美国留学金
下一篇:中国社科院—杜兰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金融管理硕